1. 形式构图
用形式构图是摄影中最基础的手法,套用前人总结的经验来构图并没有错,在前期能够快速提升拍摄的画面美感,让构图变得更加舒服且合理,但是定切记,不要生搬硬套!
不要生搬硬套,比如下面的构图大都是对主体而言的,如果对背景使用则可能会忽视主体
1.1 居中构图
把我们的主体放到画面中央,主体占据画面中央大半空间。容易突出主体,同时拍摄难度低。
但如果主体不够突出,那么得到的照片就比较平淡。更适合拍摄单个主体,或者说是能将整个放在画面中央的主体。同时要注意避免背景杂乱,这样才能突出主体。
1.2 三分法构图
把主体放在黄金三分分隔线或三分点上,画面比例协调,生动不呆板。
主体放在下面的焦点视觉中心会更协调。将眼睛放在交点上,效果会更好。
1.3 对角线构图
主体分布在画面的对角线上,对角线构图能增加线条感和立体感,能够达到突出主体张力等效果。
对角线不限形式,可以是直线,可以是曲线等。主体可以放在对角线上,也可以放在画面一角。
对角线构图人像摄影更多的是要突出人物本身或人物动作的张力,切记要保证张力,比如如果只占据一半对角线,不仅效果大打折扣,可能还不好看。
1.4 对称构图
画面以一条线或一个点呈现线对称或点对称,对称构图具有稳定、平衡、呼应的特点,画面会显得均匀、协调。
对称构图对主体数量没有限制。对称构图也适合拍建筑风光等大场景。
平常也可以用道路、水面、影子实现对称构图。
1.5 框架构图
将主体置于框架之中,通过框架来突出主体,同时产生画面纵深感,让画面更有层次。
可以借助实景,比如门、窗、桥洞等。也可是虚景,比如光影、视线等。
1.6 引导构图
引导线会将主体突出,同时引导线也会增加画面趣味性。
可以使用引导线指向主体,以此将视线引向主体。也可以用引导线分割出主体,或凸显主体轮廓等用法,间接突出主体或增加画面趣味性。
引导线的选择要多参考透视原理。常见引导线有马路、树木、栏杆、走廊。
1.7 三角形构图
画面主体呈现出一个三角形,或者画面主体由三角形构成,画面稳定均衡而又不失灵活性。
可以是多个人物、物品组成一个大三角形,也可以是人物肢体构成一个或多个小三角形,比如手臂、手指等构成小三角形。
当然也可以用于建筑、风景等。
1.8 前景构图
与背景相对,出现在画面主体与镜头之间,将主体至于前景与背景之间,提高画面的层次感、纵深感。框架构图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前景构图。
要把握好前景的占比,不能超过主体
1.9 水平线构图
通过地平线、海平面等线条分割画面,建议保持绝对水平避免失衡感。风光摄影中可将地平线置于下三分线突出天空云霞,置于上三分线强调地面纹理。使用三脚架配合电子水平仪可提升精度。
1.10 留白构图
在画面中保留大面积单一元素(天空、水面、纯色墙面),通过极简主义突出主体意境。适用于情绪人像、禅意静物等题材,注意留白区域需具备细腻质感避免空洞。
2. 结构构图
2.1 发掘自然界/生活中的点线面关系
努力发掘生活中、自然界中的线条、图形,要能够找到其中的点、线、面的关系。
比如一丝水流、一片阴影的边缘等都可以做引导线,多种多类的物品也可以共同组成合适的结构。
同时,也要注意画面中的点、线、面不可乱,不能杂。
首先找到画面的点线面关系,哪里是主体?哪里是陪体?主体与画面中各个元素如何搭配,要有选择性的构图,影响画面的去掉,适合画面的保留并安排到合适的位置,产生对比,呼应,平衡等化学反应,这就是第二阶段需要提高的能力,根据画面内容来合理安排各个元素,让整张照片融为一体,而不是公式化的套构图。
2.2 发掘隐形的点线面关系
这里说的不只是间接点线面关系(比如光线等),这里说的是本来没有,但能被人联想到的点线面(比如一群花朵的朝向,人脑能脑补出这种线条关系)。
比如当画面中的主体是人的时候,人面朝的方向和视线是也是一个隐形的线条,合理运用能够引导画面的整体走向,增加延伸感和空间感。
3. 忘掉构图
有些时候不需要构图,回归照片内容本身就很有意义。
不再刻板的套用构图,专注于内容本身反而能获得出其不意的效果,能引起观者共鸣的照片才是好照片。
当然,这种境界比较独特,应对于特殊的环境(比如特定情况的人文纪实等)。